2025年7月10日下午,我校暑期校本培训第一阶段进行最后一场,我们邀请到了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数学学科中心主任郑华玉老师,作了“学习方式变革”的主题报告。郑华玉老师把潜心教改十六载的实践,浓缩在“超越与重构:‘小组主讲’的课堂实践”的报告中。他用丰富的案例、具体的方法诠释了“学为中心”的课堂内涵,对一线教师如何真正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科素养进行了有效培训和指导。
讲座伊始,郑老师首先引导老师们反思以“杜郎口模式”为代表的模式的局限,他认为该模式虽将课堂话语权部分交予学生,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学生有效发言时间并未显著增加,学生大部分时间仍在扮演听众;二是学生讲解质量缺乏保障,常出现逻辑不清、表达不准的状况,难以达成高质量的知识建构。
针对这些痛点,郑老师详细介绍了他十六年实践探索出的 “小组主讲” 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改造教室物理空间,增设十余块白板,让全班所有小组能够“同时开讲”。这种“并行学习”模式颠覆了传统课堂的线性流程,使每位学生的发言时间得到最大化保障。
为提高学生讲课质量,郑老师特别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培训和指导作用。他分享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小组主讲”课堂要求老师先导再教,先苦后甜。至少用一个学期教会学生当“老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发展。一个学期系统教授学生如何讲解,将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作为明确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了学生从“听懂”到“讲清”的深度跨越。
郑华玉老师十六年磨一剑的钻研精神与宝贵的实践成果,为我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与实践启发。在我校全面迎接“四个指南”督导评估、深入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时期,郑华玉老师的报告恰逢其时。郑老师的“小组主讲”模式,正是对“四个指南”中关于优化课程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核心要求的生动实践与深刻回应。它不仅为我校教师提供了破解“唯分数”倾向、推动课堂革命的具体方法,更为学校以评促建、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信心与动力。
撰稿:古嘉怡
编辑:何宗淼
审稿:周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