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附中资讯 | 信息技术 | 英语听力 | 
您现在的位置: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 附中资讯 >> 德育经纬 >> 国旗下演讲 >> 正文
走近你我 温暖彼此
“校内比教学、校外访万家”活动之家访活动心得体会
作者:吴  婧    文章来源:学工处    点击数:7247    更新时间:2011/11/15 12:55:26
    俗话说“情感是教育的桥梁”。家访,对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它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通过家访,能够使我们及时了解学生校外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能够得到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能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在此次家访活动开展之前,我对部分学生和家长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部分孩子无可救药,似乎无论怎样教育都不能理解老师的苦心和家长的艰辛,成才的希望渺茫;认为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关心不够,仅仅只关心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情感教育等都从不过问,甚至是放任自流。经过近三个月的家访活动,使我彻底改变了以前的那些不好看法,真真切切获得了三点感受:一、孩子们是可爱的;二、家长们是可敬的;三、老师们也是可亲的。

    一、可爱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平常,老师接触最多的是他们在学校的样子,但在校外、在家里的一面并不为我们所熟知,在我们的脑海中,他们大多是一幅娇生惯养、不谛世事的模样。但家访中发现的事实却给了我很多的惊奇:有些曾被学校停学的学生,竟是弟弟眼中的模范哥哥;有些在学校被同学们公认为是“开心果”的学生,在家里竟是父母的“出气筒”;有些在学校“疯疯癫癫”、万事不懂的学生,作为留守孩子的他,在家里却能井井有条地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有些学生虽成绩平平,但为考出好成绩,却总能每天苦学到深夜。平日里,学生们都大大咧咧,总想与老师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在家访中,学生们也会细心地发现楼道里没有灯而拿出手机或电筒为老师们照明,也能觉察到老师家访饿了而拿出自己私藏的零食塞到老师手中。

    二、可敬的家长。家访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务工人员,他们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在附中安心地就读,甚至不惜花重金在学校周边租房,或咬牙借贷买房,而自己平时的生活却过得十分拮据,尽量缩减自己日常的各类开支,省吃俭用,从不休假,从不下馆子,从不进高档商店,却毫无怨言;有时,家长们也觉察到了孩子在习惯、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也很想好好与孩子们谈谈、好好的教育他们,但却不知从何说起,用什么语言进行交流,最多只能棍棒相向,最终却是无事于补,弄得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紧张,此时家长心痛、懊悔、自责,什么感觉都有。

    三、可亲的老师。在学校,老师为长,学生为幼,似乎只存在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好像相隔很远。家访中才发现,原来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并不遥远,我们甚至很多时候有共同的体育爱好、共同喜欢吃的零食、共同喜爱听的音乐、共同崇拜的明星偶像。在工作中,老师们新老资格明显、干部和员工层次分明,领导们似乎就是严厉和命令的化身。但在家访中,才发现每个老师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领导们也不是那么可怕。政治课的金莎老师正在筹备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但她却在下班后一直坚持与我们一同去家访,家访完后再回到学校备课,直至晚上上十点多才离校回家;历史课的张红老师孩子发高烧了,也只是给孩子喂了药便匆匆出门与我们一同去家访,直至晚上九点多才回家照料她的女儿;外语课的何苗老师、物理课的付德照老师、数学课的吴海林老师等,虽然教学任务都很重,但都主动请缨、积极要求参与家访,兢兢业业,有始有终,有的为了做好家访工作甚至把嗓子都弄嘶哑了。学校的各位领导,也十分平易近人,深入到初二的每个班与我们一同参与家访,魏校助还及时对我们的家访工作予以指导,支出我们家访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帮助我们解决家访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现在,我终于领悟到:无论大家是学生还是老师、是员工还是领导,走近了,就没有距离。这是教育工作的真谛!

    作为班主任的我,通过此次家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怎样的一个孩子,他的成长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爱”,这种爱既要来自家庭,也要来自于教师。只有播进学生心灵深处真挚的、无私的、绵延无尽的爱,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教育,真正做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资讯录入:happymoon    责任编辑:happymoon )